查看原文
其他

10年前从数理学霸到学渣,没想到多年疑惑在这本书里找到了!

Sweetie妈咪 小花生网 2021-04-05

做妈妈就是一个重新学习、不断自我剖析和升级的过程。


作为从小热爱数理的人,小学到高中,不妄自菲薄的讲就是个数理学霸,长年保持年级前十的成绩,学的也非常轻松,高考已超过一本线108分的成绩考上了当年全国排名第五的985名校,结果到了大学,成绩搞得一团乱糟,虽然大三开始了认真学习,还拿了个进步奖学金,但自我怀疑如影随形的影响了我很多年,从学霸到学渣的堕落,一直都是内心最深的痛楚。


“为什么曾经很专注的我到了大学那么容易受影响,无法集中注意力?”

“为什么曾经学的非常轻松的我到了大学脑子一团浆糊?”

“为什么一遍一遍的看书,却始终很难记住公式概念?”

“是自己性格的问题还是不适合学理工科?”这些问题困扰了很长时间。


明年孩子即将上幼儿园,也正值我大学毕业10年,愈发后悔没有好好珍惜大学生时光,没能做好学业。全职妈妈的生活完全超出预想,让人措手不及,2018年是我开始从混沌中转变的一年,这一年看了很多自己感兴趣的书,感谢微信读书大数据,推荐了《学习之道》这本书。感谢花友们,让我认识到学习方法的重要性,才会打开这本书,没有错过。


本文由花友@Sweetie妈咪发布于小花生写作计划


打开书,就被作者传奇的经历深深的吸引了。Barbara Oakley,现为工程学教授,本科专业(居然是)俄语!!!曾是一个严重偏科学生,在历史、文化、社会研究,尤其是语言学习上很有天分,却从小对技术的理解无能,数理科目的不断挂科。高中毕业就去部队服役,在数理知识上的欠缺,限制了她职业的发展,为此,她做出了一个很大胆的挑战——学习数理,在成年以后实现了180度的巨大转变。



《学习之道》是从脑科学和心理学的最新研究出发,以数学和科学的学习做引子,逐步揭开学习的神秘面纱,介绍了全面的学习原理和技巧,这些理论对任何层面的学习都是适用的。


内容包括大脑如何处理图形、文字、数字等信息,不同类型的学习匹配哪种信息通路,从思维方式(专注和发散模式)的区别以及如何实现模式的转换,记忆的提高(类比、联想、空间记忆法)以及如何搭建组块,如何克服拖延症等。


书中融汇了大量的学习案例,这些案例大多来自大学教授、科学家的经验之谈,这些内容是专家和高手多年实践的经验总结,可谓价值连城。本书每个章节都穿插了相关的实践和练习建议,而且可操作性都很强,这些建议大大增加了书的实用性。


认真研读完这本书,如醍醐灌顶,真可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解开了我多年的困惑,对书中的以下内容感触颇深。



一、如何克服拖延?


拖延是我们这代人最大的毛病之一,有太多事情让我们分神,拖延是个极具影响力的“关键”恶习。我们拖延的,往往是让我们感到不安的事情。如果你开始对某件事游刃有余,自然就会乐在其中了。而且拖延会成瘾,拖延症不仅可以作为技不如人的借口,甚至会成为虚荣心的温床(看我考试一天才开始复习,但考的一样好)。


正如作者所说:“学得越好,就越喜欢学;而越喜欢学,就会在它上面花越多的时间。成功促成了练习欲望,练习又回馈更多的成功。” 学习就是这样一个良性循环的过程。


如何开始这样的良心循坏,克服拖延和自主学习尤为重要:在让你感觉痛苦的事情上多努力一点,最终你得到的好处会很多。


但值得注意的是,令人痛苦的就是预感本身。当“数学恐惧症”患者真正开始学数学的时候,痛苦就消失了。研究拖延症的专家丽塔·埃是这样解释的,“对一项任务的恐惧会比这项任务本身消耗更多的时间和能量。”


1、养成不拖延的习惯


习惯有四个组成部分:


信号: 比如,list上要做的事情、手机微信的短信提醒,信号无好坏之分。


反应程序:下次当你感到有要去看短信的冲动,停下来认真审视这种感觉,承认它的存在,然后无视它。无视干扰比一开始就用意志力抵抗干扰要有效得多。


养成新信号帮助很大,比如一放学回家就开始写作业,或者在课后休息一下之后马上写作业,效果都非常好。


奖励机制: 拖延是一种很容易养成的习惯,因为它会如此迅速地奖励你,把你的注意力转移到更愉快的事情上去。但是好习惯也可以得到奖励。逃开拖延的魔爪,找到各种方式奖励自己学习数学和科学的好习惯会至关重要。一个小小的自我称赞,比如“好棒,好厉害”,就能启动你大脑的重塑过程。这种重塑有时候被称为“习得性勤奋”(learned industriousness),它能让你曾觉得乏味的工作陡然生色。


信念: 习惯的强大效果,来自你对它的信念。相信可以改变。驾驭习惯(“小恶魔”),为你所用,尽量少用意志力。


2、用行动日志克服拖延


简要写出下一个星期要做的关键任务清单,一周写一次。之后,每天列一个清单,写出可执行可完成的合理任务量。试着在前一天晚上写出第二天的日行计划清单。


可使用的方法:


关注过程,比如关注花费时间的方式,而不是结果(想要达成的目标)。


用25分钟的番茄时间在短时段内保持高效率。每次成功地专注工作了一段时间,就给自己一个奖励。如果你发现自己一开始很难进入思维“流畅”的状态,别气馁。


我发现,有时要把枯燥乏味的事做上好几天,经历几个番茄周期后才能表现得思路流畅,才会发现自己开始喜欢在全新领域中做事情。还要记得,你越是对某件事得心应手,就越会乐在其中。


确保规划一些自由时间,滋养你的发散模式。(每天定一个停止工作时间)


“心理对照”mental contrasting,这是一种强大的自我激励法——想想最糟糕的现状或者不堪回首的过去,然后将它们和乐观的未来做对比。(高中时就把自己的理想学校照片打印出来放在桌子上,想偷懒的时候就想一下漫步理想校园的情景)


因为我大学前一直学得好,所以从小到高中都轻松自如。回想起来,那个时候一直保持着非常好的习惯,一回家一放假第一件事就是写作业,也有过一段时间化学成绩不大理想,利用了半个暑假刻意攻刻,进入优+系列,后面的学习就轻松很多。到了大学,环境的巨大改变,丰富的校园活动,还有高考以后那颗松懈下来的心,慢慢的那些难的事情就拖着不做,结果恶性循环开始。


在小花生开始码字简直就是我人生的重大转变,改变了我的拖延症,正在治好我的懒癌。作为一个不擅长总结的人,基本没有主动做过总结,育儿路上很多想法都有想过记录,但总觉得不能写的文采斐然(其实就是拖延和懒癌晚期),有一天发现孩子这一年的巨大变化,自己居然已经没法回顾,于是开始记录,一个多月写了12篇日志,17个回答,14篇被精选。


动手开始就是克服拖延最好的手段,拖着的ppt没有做,拖着额稿件没有写,先写下题目和做好第一页吧,就这个小小的动作就能有巨大的改变。



二、原来学习有两种思维方式,需要转换使用!


《学习之道》基于不同的神经网络模型,将思考状态分为专注模式(focused mode)和发散模式(diffuse mode),它们对学习都非常重要。


1. 专注思维


这是注意力高度集中的状态(像高聚集的灯,聚焦点小,穿透力强),是一种利用理性、连贯、分解的途径直接解决问题的一种模式,与大脑前额叶皮层(位置就在脑门正后方)集中注意力的能力相关。


2.发散思维


这是更加放松的休息状态(像发散的光束,照亮范围大,但光强弱),放松注意力,任由思维漫步时,发散模式思维就出现了。


松弛状态让大脑的不同区域得到相互联络的机会,并反馈给我们宝贵的灵感,让你的学习更有深度和创造力。同时,它也与宏观视角相关联。与专注模式不同,发散模式看起来跟任何一个特定脑区的关系都不太密切,它更像是“弥散”于整个大脑之中。


两种模式对学数理都必不可少,两种模式间的切换帮你掌握新知识。通常,专注模式生成了初步思路之后,发散模式的灵感才源源涌现。(看来发散模式也难为无米之炊!)


3.如何实现从专注模式到发散模式的转换?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只要转换一下心情,花上一点时间,就能自然地从专注模式转换到发散模式,可以去散个步、打个盹,或是去健身房,或者去做点占用大脑其他部分的事情:听听音乐、打扫房间等。


但注意有些方式适合小小的用一下:因为比起上述活动,下面提到的这些也许反而会把你拖进更专注的状态里。打电子游戏、上网、 和朋友聊天、主动帮助别人处理个小任务、去看电影或戏剧(让人昏昏欲睡的不算)。


可操作方法:


初读一本书的某个部分,而且其中内容涉及数学或科学概念时,先宏观浏览一遍会比较好。不只是看表、公式或图片,还有小节标题、总结,甚至如果章节末尾有思考问题,最好也看看。在透彻了解其中原委之前,先大致瞄一眼接下来要学的东西也是一种思维转换。


要解出难题或是学会新概念,至少要有一个你在无意识思考的时间段。如果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不要死缠,放下它,过一段时间再看。


当你真正被难住的时候,重视倾听是最有效的办法。向同龄人或者导师请教,让他们为你提供不同的视角,或是类比举例来解释概念。但在提问前,最好还是自己先把问题大卸八块。当你足够深入地把基本概念印刻在心里时,会更易于接受别人的解释。学习往往意味着为吸收的内容赋予意义,那我们总要先摄入一些内容才行。


是不是每个人上学时都会遇到那么些晚睡早起,下课也不休息的“刻苦“同学,而数理成绩却一般?两种思维模式的转化正好说明了这一点。


而我就是那种老师眼里“玩着就学好的学生”,休息对学习来说非常重要,不要把孩子的时间安排的没有丝毫间隙,不仅难以坚持,也会让专注模式的效果大打折扣,破坏孩子的创造力,让孩子尽情的玩吧!玩的开心才能学的开心!



三、数理学习,记忆理解很重要!


1. 记忆有两种模式:工作记忆和长期记忆


在大脑中对正在处理的信息进行瞬时以及有意识加工的这部分记忆,叫作工作记忆,能容纳的记忆单元或者叫“组块”,工作记忆最多容纳四个组块。


长期记忆可以看作仓库,东西一旦存进去,它们通常就一直待在那儿了。长期记忆在学习数学和科学方面很重要,解题时需要的基本概念和技巧都存储在那里。


2. 组块:组块是根据意义将信息碎片组成的集合。


构建组块就是将科学或数学中的概念有意义地拼接起来。科学或数学中的概念只有与其他已学概念拼接在一起,才能帮助你理解概念并加深记忆。就像拼图时仅凭借一个拼图碎片,是不能让你记住的,只有通过拼图碎片的凹凸状的互锁边缘与其他的碎片拼接起来,你才会对这幅拼图留下印象。构建组块有利于释放工作记忆,建立长期记忆。


3. 构成组块的步骤


-把注意力集中在需要组块的信息上;


-理解(understanding)基本概念;


-获取背景信息。知道将组块安放在你知识库的哪个位置,知道何时何处使用组块信息。


构建组块,可以使用的方法有这些:


-获得各种资源更有益于加深理解;


-快速浏览章节,或去听一场条理清晰的演讲;


-练习:有助于构建强壮的神经模型——那就是,形成理解的概念组块。 练习能带给我们带来流畅而敏捷的思维,这正是考试中需要具备的。


-简单回想,试着关上书回忆要点;


-如果你想要熟练掌握材料,以此考出好成绩或是在此基础上创造性思考,你就必须让它们牢牢地钉在记忆里。


-大部分难题都是由直觉解决的,因为它们与你熟知的事物截然不同。要记住,发散思维会以半随机的方式创造联结,所以你需要通过专注模式对它给出的答案仔细验证。直觉并不总是对的!


如果你不能理解课程中提到的方法,驻足回顾一下。上网找找最先解决这个问题的人,或者那些最早使用这个方法的人。试着去理解那位颇具创造力的发明者,他是如何得到的概念,又是如何使用概念的。你往往可以找到一个简单解释,通过它你基本能认识到这种解法的必要性,以及使用这种方法的原因。


争取独立解决家庭作业中的数学和科学难题。要带着思考的痕迹和老师一起探讨。


是用手把这些最初的解题方法、图表或概念都写下来。手写比输入能让人更轻松地记住概念,


对同学甚至家人解释概念,理解常常是解释的产物,而非先有理解才有解。


所以,老师课堂上讲过的内容,理解的当天必须进行回顾,并配合已习题练习。认真思考新的概念和解体思路还可以用在以前学过的哪些方面,是否会简化曾经的思路,熟悉的习题尽可能想出更多的解题方法,这更有利于知识的理解和构建组块。


 

四、有关学习的3个技巧


1. 回想


提取练习(retrieval practice)——让大脑提取关键概念,而非通过重复阅读被动地获取知识,将让你更加集中高效地利用学习时间。提取过程本身增加了学习深度,并帮助我们逐渐形成组块。某种意义上说,回想有助于形成神经挂钩,这样就能把思维悬挂在上面。


-别扔太久之后才去练习回想,学习新概念的当天就进行回想;

-把重要的内容写下来,可以把下次“防忘”复习时间拖得久一点;

-利用有益于学习的应用软件和程序,如Anki;

-谨慎划重点和标下画线

-重述所学内容


关于划重点和做标记:以前一直都不会划线,尤其是数理学习,觉得课本上的每句话对理解概念公式都有帮助,曾经以为自己不会抓重点,直到我看到书里说要“谨慎划重点”,划太多重点不仅会效率低下,而且会被误导。画线的动作会让你欺骗自己大脑在工作,其实只是手在动而已。


做标记前,要先训练自己找到主要观点,并把所做标记数量降到最少——一句话就行了,最多不要超过一个自然段。在留白区域记下总结好的关键概念也是个好办法;


在课本留白处写上有关理解这个概念的其它概念或相关习题与也是一个让知识系统化的好方法。


关于重述:重述会增进分享的热情,还能理清、加固脑中的概念,这样你就会在接下来的几周或几个月里更好地维持记忆。即使你所学的内容非常高深,只要做上适当的简化,就可以解释给有着不同教育背景的人听,这会极大地帮助你增进对内容的理解。


回想是短时间最高效的学习方法,重复看20遍都不如开始回想来的印象深刻,重复看书其实很像一种自我欺骗,我看起来很努力,回想需要很强的专注能力,可以有效的检查思路卡在了什么地方,学习新的概念,遇到重点题型,合上书回想吧,最好是写下来,要不然很容易分神,然后再和标准答案对照,绝对让你事半功倍!


和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讨论学习非常重要,感谢中学时期那些一起讨论去的朋友们,感谢高一时那个如作者般语言天赋极好,但不擅长数理的同桌,在指导别人以及和朋友一起讨论的过程中,知识很容易被理解,成为长期记忆的一部分。理解是解释的产物!怀着一个open的心态,不要觉得指导别人浪费了时间!


大学的环境有了很大的变化,我是典型猫头鹰(夜型),而室友之一是云雀(晨型),而且我们的睡眠都容易被干扰,彼此磨合,无奈学校11点熄灯,对于整个中学都是1、2点睡觉的人来说太早了,而且她还不喜欢讨论,让了我产生了很强的不适应,然后繁重的困难学习让我变的破罐子破摔…


有两门课,印象非常深刻《大学物理》和《无机化学》平常也没怎么学,但考前和朋友一起讨论了一晚上的重点,很神奇,思路瞬间就变的很清楚,就如同陈旧的零件添加了润滑剂,成绩考的还挺不错(被室友吐槽,平常不学还比她考的好)。


2. 穿插学习法


穿插学习法,解决混杂交错的各种问题,而非在同一个问题上过度学习,是指把解题策略不同的题目混在一起练习。


-完全理解以后持续不断的练习称之为过度练习,数理学习中的过度练习会浪费你的时间;


-如果掌握一种方法,就应该进行不同类型题目的穿插练习;


-制作索引卡片,问题写在一面,题目和解题步骤写在另一面,然后洗牌,随机抽出一张,让大脑从各种解题技巧中找出一个合适的来。在不同的场合进行复习,离开平时的学习地点,到别处回想材料,可以让人从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从而增进理解;翻开一本书,不看其它解释,开始做上面的题目;


-在考前使用穿插练习法复习, 比如在不同章节材料中跳跃着复习题目,有时会让你感到学习变得更加困难,但实际上,它帮你加深了对学习内容的理解。


虽然应对高考采取的都是题海战术,但我其实并没有做太多习题,在完全理解某一类题型以后,简单的不予理会,中等难度的只回顾解题思路(偶尔挑一两道题目检验一下),不太熟悉的难题才会花时间去做,所以偷偷告诉大家,学霸也是会经常为了应付作业抄答案的,过度学习会让人觉得异常疲惫。


制作典型的题目练习册,错题本,是个非常好方法,这会为考前复习提供宝贵的复习资料,以免考前陷入混乱。


3. 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是一种最深入、最有效的学习方式,能够提高独立思考的能力,帮我们解答出老师的奇怪考题。


-锻炼自己去接触那些你敬仰的人。你会结识学识渊博的新导师,往往他们的一席话可能会改变你的未来。但是请爱惜他们的时间。


-如果你没能快速掌握学习材料的重点,不要灰心。常让人惊讶的是,“学得慢”的学生会抓住根本问题,而这些部分通常为进度较快的学生所遗漏。真正了解前因后果能让你从更深层次理解问题。


人人都是既有竞争意识又有合作意识。总是会有人批评或低估所有你付出的努力,你要学着对这些问题淡然处之。



五、如何应对考试? 


考试本身就是一种效果非凡的学习经历,主要有下面几个要点。


1. 考前最后把关


-备考的时候,把你的问题和答案梳理整齐,会方便快速浏览。有些学生会手写问题的答案,贴在教材的相应页面,这样所有的材料就都触手可及了。(如果之后要把书还回去,可以用作画时的遮蔽胶带或者便利贴来贴答案。)


-手写答案很重要,因为手写的过程可以增强你对材料的记忆,或者整理好课堂和书本的重要问题及答案,把它们装进手边的活页夹,这样有利于考前再次复习。


-考试最后一天,要快速浏览复习材料,如果难以投入刻苦学习,不要惭愧,这是自然反应:你会下意识收敛能量,为第二天保存体力。


-跳过那些考试相关却没有复习的内容。


2. 考前充分休息


考前一晚睡眠不足会让你之前所做的任何其他准备都付之东流。


3. 考试之中的策略


试卷一发先来,快速浏览一遍;


-开始做题时,先看最难的那道,难题迫切需要发散模式来发挥创造力,不过要做好准备,一旦你发现自己已经一两分钟没有进展,就要立刻抽身;


正视考中焦虑: 在压力下人的身体会释放出一些化学物质。让一切结果决然不同的关键,就在于你如何看待身体对这些化学物质的反应。如果你转变思维,不去想“我好怕这次考试”,而是想“这次考试让我好激动,我要做到最好”,你的表现会大有改观。


如果在考试中感到恐慌,可以暂时把注意力转移到自己的呼吸上来。放松腹部,把手放在上面,慢慢地深吸一口气。你应感到手在向外移动,甚至同时感到整个胸腔如一个膨胀的桶在向外扩张。


二次检查答案你的大脑会欺骗你,让你以为自己做的就是对的,即使事实并非如此。只要条件允许,你应该跳过它,转移一下注意力,然后从全局视角二次检查自己的答案,问自己:“这样解答真的合理吗?”


乔布斯在斯坦福的演讲中曾提到“connect the dots”,大意是说,总有一天你会发现,自己曾经所学的知识会被运用到现在或是将来的生活和工作中。


处于高速发展时代,我们需要终生学习来应对日新月异的知识和技术。而好的学习策略会让人事半功倍,正如著名的心理学家兼记忆专家艾伦·巴德利所说的:“只有用对了学习策略,求知心才不会落个竹篮打水一场空。”Just do it,Nothing is ever too late!


你的故事


数理化学习,你有什么特别的经验和心得?欢迎来小花生网(www.xiaohuasheng.cn)分享哦!被公众号选用,会有特别感谢!也欢迎加我们微信(linzi1939)讨论交流 …


相关阅读:



感谢订阅 “小花生网”


和你分享世界上先进的教育资源和方法

周一:英文原版新书开团

周二:话说思维和方法

周三:怎么阅读,怎么学英语

周四、五:教育思考和实践

周六、日:美好生活画报、热点讨论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